刑事诉讼法工作坊
书 目:《刑事程序的法理》,陈瑞华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内 容:《刑事程序的法理》第一部分
时 间:2021年10月28日(周四)16:00-18:00
地 点:学院南路主教学楼913
流 程:主持人介绍→指导老师领读→参与人发言→参与人评议→指导老师总结点评
主持人:王蕾蕾(2019级博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郭华(腾博TENGBO9885官网教授)
李伟(腾博TENGBO9885官网副教授)
有意参加的同学请将姓名学号发送至gongkaili_law@163.com。

推荐:
作者在刑事诉讼领域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其中很多概念、范畴、理论已逐渐为法学界所接受,并对司法实务界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证明了其学术生命力。
因这些长期积累所形成的理论散见于作者于不同时期出版的法学著作或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对于有兴趣的研究者来说,难以获知作者的理论全貌。此次,作者应学界和出版界的要求,对自己二十余年来的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推出了这部体现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的综合性学术著作。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对“自己学术家底的系统清理”,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则是一场刑事诉讼理论的盛宴。
内容简介:
该书对刑事诉讼法学的范畴和体系、诉讼价值理论、诉讼构造理论、诉讼形态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合作性司法理论、辩护理论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该书的基本特点有三:
一是注重刑事诉讼研究的概念化,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命题。作者经过多年的学术耕耘,提出了多个得到法学界承认的概念和命题,如针对程序性违法现象,提出了系统的“程序性制裁理论”;根据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情况,提出了“案卷笔录中心主义”“新间接审理主义”“彻底的事实审”等理论命题;根据中国协商性司法改革的进展,提出了“私力合作模式”和“公力合作模式”的理论;针对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经验,提出了“独立辩护理论”“有效辩护理论”和“协同性辩护理论”;等等。这些概念和理论命题的提出,大大丰富了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对这一学科的长远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二是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从经验到理论”,强调理论来自于制度和实践,但又要到实践中得到验证。作者摒弃了“从西方到西方”的研究路径,注重研究中国问题,从中国的法制经验中发现规律,提炼出理论命题。
三是具有问题意识,将诸多制度问题上升到理论问题。不拘泥于制度的建构和对策的提出,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解释力的理论。







